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案例简介: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核心区的一线。疫情之下,医务人员面临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双线”抗疫挑战:他们需要专注于救治病患、耐心安慰和开导患者及家属,在身心疲惫的同时,还需要克服被感染的心理恐惧。

3月24日,由中国工程院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倡议发起,武汉协和医院作为基地,牵头实施的感染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康复关怀行动在武汉正式启动。此次康复关怀行动将为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被感染医务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包括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随访观察和研究,根据评估结果对有需要者提供中西医结合康复干预。构建中国感染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康复关怀云平台,为制订治疗、康复技术指南/共识,揭示新冠肺炎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机制、规律做出贡献。

案例解决的痛点:

中国感染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康复关怀云平台建设集患者资料收集整理、随访计划执行、康复全过程跟踪、数据统计分析于一体的特定患者定向医疗服务。旨在帮助规范康复随访工作,提高随访效率和康复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水平,提高特定患者依从度,体现国家关怀感染新冠肺炎医务人员的社会效益。实现分散在全国各地随访对象的基本信息及既往病史的采集管理,智能化康复管理,高效的医患沟通方式,持续性跟踪和专业指导,数据共享、统计分析、管理决策、康复评估和康复干预都是本平台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案例应用场景描述:

1.病例信息采集管理。采集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信息、治疗用药信息、随访记录等,支持多条件检索查询某类患者;

2.康复管理执行。医生可灵活构建针对不同病种不同阶段的患者制定和匹配相应的随访问卷和随访计划,系统自动对随访计划进行执行提醒,针对不同的随访对象采取专家会诊、互动方式解答患者问题、定期检查、定期用药、定期门诊、疾病理论知识查询等指导手段,定期调查患者满意度;

3.康复全过程跟踪。医生可跟踪追溯患者诊疗、康复全过程,及时了解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况,调整康复方案,采取电话、短信、微信和邮件等多种方式干预;

4.在线问诊服务。可自动提前向患者发送专家定期在线问诊时间,提醒患者登录平台,线上问诊,支持语音及视频问诊,可实现留言问诊,问诊信息可自动推送。

5.数据统计分析。支持一般数据查询统计,建立不同的查询模板,满足数据统计上报、数据多维度展示的要求;支持专业分析,支持各类专业图表制作、统计学分析,提供符合分析要求的标准数据,能直接导入分析软件。

核心优势:

平台建设不是简单地将康复随访流程计算机化,而是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特定患者康复关怀平台,提高康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在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科学康复管理业务的需求,在提高社会效益及科学管理水平的总体目标下,兼具标准性、实用性、安全性和先进性。

1.标准性

平台建设参照国家信息管理相关标准:按HL7数据交换标准、ICD-10、SNOMED、结构化电子病历XML设计等。

2.实用性

平台以需求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在满足康复管理工作实际的需求的基础上,解决康复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帮助提高康复管理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帮助相关医护人员更快更好的康复。

3.安全性

一是平台支持7×24h连续安全运行,性能可靠,易于维护,且在网络链路、硬件、数据库等不同类型故障情况下有应急处理机制;

二是平台采取层级授权机制,支持设定终端和访问者的权限,支持设定操作者多层级电子签名机制,以防止数据删改等漏洞,达到《电子签名法》和CA认证的要求;

三是对平台内用户采取互相监督和访问、删改的痕迹保留和永久性备份保留的安全机制,以确保有关过程的安全性;

四是平台研究开发过程严格按照ISO9001和CMM的有关规定实施。

4.先进性

平台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康复管理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作用。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应用为核心,促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效能。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性上预留了较大的升级空间,无论是支撑平台还是应用功能,都具有超前性。

案例实施成果及社会影响力:

医护人员是在此次抗疫工作中最英勇的战士,对他们中受感染者的救助和照顾体现了国家和人民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中国感染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康复关怀云平台的建设是体现国家对一线医务人员关怀的一项标杆工程,符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疫体系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切实减轻感染医护人员治理康复过程中的身体和心里负担,同时也将积累新冠肺炎康复跟踪研究方面的经验,为长期防疫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兼具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